陶瓷泰斗张守智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佚名 发布时间:2014-08-27

清华美院教授、“陶瓷泰斗”的青花半彩和紫砂因缘参与建国瓷、国礼瓷、国宴瓷的设计和监制毛泽东提意见并亲绘草图,“让茶杯既好看又实用”,这成为他的理念。

见到中国陶瓷设计大师张守智之前,先看到他的艺术年表,年表很长,亮点颇多,令人惊叹一位艺术家蓬勃而丰富的艺术创作道路与共和国同行60余载。他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庆典用瓷“建国瓷”和“钓鱼台国宾馆用瓷”、外交部的“中国驻外使馆用瓷”、“人民大会堂国宴瓷”的设计和监制;参加了20世纪70年代外交部“国礼瓷”,国庆35周年“国庆瓷”,2002年国务院“紫光阁用瓷”、陈列瓷及礼品瓷的设计和监制;他设计和制作的陶瓷艺术品频频斩获国内外大奖并为国内外收藏家所收藏;他为中国的陶瓷事业奋斗至今,被尊为“陶瓷泰斗”……

张守智在他担任顾问的北京佳美丽家陶瓷有限公司的“美瓷汇”接受采访,这里陈列着他的设计生涯中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同时也陈列着来自英国的顶级日用陶瓷品牌Wedgwood的一系列精品。也许这是“美瓷汇”的刻意而为,桃李不言,唯比照可以见深意。对于全世界爱瓷、藏瓷、赏瓷的瓷迷来说,Wedgwood代表着瓷器设计、制作的最高水准,也是瓷器的高端品质保证,而在中国,如果有幸看过这里展出的张守智的作品,不由人不心生感慨,原来,在瓷器诞生并以瓷为名的国度,有这样的大师和这样精彩的作品。更难能可贵的是,81岁的张守智和他的作品,见证着中国日用瓷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些作品连起来,便是一部中国国礼用瓷活的历史和北京日用陶瓷业发展至今日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生动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中国陶瓷业工业化生产刚刚起步,陶瓷教育远远跟不上整个行业发展的需求。1950年,北平国立艺专经国家批准转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即现在的清华美院),1951年,张守智以第一批学生的身份入学。与他同一年入学的学生当中,一共有4个名额分配给了陶瓷专业,张守智正是这4人当中的一名。据张守智回忆,当年的这4名同学毕业后,一位去了景德镇筹建景德镇陶瓷学院,一位分配到了轻工部,他自己则和另一位同学留校做了教师,继续为国家培养陶瓷专业人才。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陶瓷专业人才,他们走上不同的岗位,为中国陶瓷的发展开枝散叶,也是他们为整个陶瓷行业播下了第一批新思维的种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始,国家组建了“建国瓷设计委员会”。建国瓷设计的具体工作由刚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张仃领导陶瓷科师生完成。其设计任务是国宴用中、西餐具。张守智便在陶瓷科仅有的几名学生中。

建国瓷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简化旧时中餐宴会的繁琐配套,按新中国宴请形式,以实用为标准。在保留了大部分原有造型的同时,对餐具中的酒具、茶具作了重新设计。在汇集了大量的设计方案后,几易其稿,确定了祝大年设计的传统青白瓷斗彩缠枝牡丹纹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纹西餐具各一套。整个装饰吸取了敦煌图案的结构及风格特点。设计中参考了大量非陶瓷的传统艺术资料,如染织、青铜器、漆器等,充分体现了学习传统却不仅仅囿于陶瓷而是师承整个传统艺术这个宽泛的“大传统”概念。为保证装饰设计样稿的清晰、标准,从前门国画生产合作社请来了着名工笔画家陈大章、门永华、翁振庆等先生描图、画样。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文化部从故宫博物院调来多件康、雍、乾时期的陶瓷实物,以供参考。当时许多知名艺术家都参与了建国瓷的设计与指导工作。为确保成瓷与设计样稿的一致性,时为陶瓷科主任的祝大年与高庄、郑可、梅建鹰带学生4人、进修生1人在1952年暑期来到景德镇开始试制工作。

张守智至今记得,当年,陶瓷科的师生们在往来于大小作坊间,复量尺寸的同时,进行了许多艺术创作。充分利用了现有工艺技术的同时,创造性地突破了封闭、狭隘的小手工艺生产者在长期的生产中形成的一种既定的对材料、工艺的审美趣味和技术操作模式。在生产完成的约6万件建国瓷器中,最终有7000件被送到中南海怀仁堂,成为中国特色的、中国自主设计生产的、共和国国宴专用瓷器。

至今,提到参与建国瓷设计制作的经历,张守智仍激动不已,那不仅是一名艺术家个人艺术生涯中的辉煌经历,也是一名亲身见证了共和国诞生和发展的中国公民为祖国做出贡献之后念念不忘的光荣。

在中国,提到日用陶瓷设计大家,张守智当之无愧。然而无论何时何地,在他的回忆中,常常出现的并不是他个人的“业绩”,而是如数家珍一般的恩师们的名字,这些名字在中国美术史、设计史上如雷贯耳。在接受采访时,张守智深情回忆起他在老师们身边度过的学习时光:“1954年毕业,我和金宝陞同学留校做带职研究生,科主任祝大年教授是我的导师,分配我的学习研究课题方向是日用陶瓷设计。祝先生交给我‘建国瓷’设计测绘用的一把30公分钢板尺和一个500cc的量杯。当时先生说,守智啊,咱们第一届毕业生只有你们4个人,施于人分到景德镇筹备陶瓷学院,齐国瑞分到轻工部从事全国陶瓷美术工作。留校培养你做日用陶瓷设计教学,你要用这把尺子和量杯,继续测量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美食美器’,测量世界名牌陶瓷餐具的发展变化,量30年,你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日用陶瓷设计教师。那时课下,我和金宝陞两个人都不理解。金宝陞对我说,量30年你能成为艺术家,拿一把尺子?可是遵照老师的教导,在我走过的生活用瓷的设计路上,用这组量具,我整整量了60年,它测量着我在工艺美院的设计教学和退休后我的陶瓷设计与生活、生产相结合的尺度,在今天它还在测量着我的陶瓷设计人生。”

陶瓷设计是张守智一生的事业,为了这项事业,他在艺术学习上涉猎颇广。至今,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他认为年轻时学习紫砂设计制作技艺让他受益无穷。

1956年到1966年之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专业每一届大约毕业15名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或者是负责一个省的陶瓷工作,或者是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基本不会到生产第一线。当时正是全国陶瓷生产恢复的重要时期,生产第一线设计人才奇缺。1959年,由轻工部和中央工艺美院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陶瓷培训班,张守智结识了来自宜兴紫砂厂的紫砂艺术家高海庚。设计艺术的灵感来源从来无界限,张守智自此与紫砂结缘,并在此后的紫砂设计制作中融会贯通地积累了陶瓷设计制作的宝贵经验。

1962年到1965年间,张守智每天下午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所,他把明清两代收藏的紫砂壶从库里调出来,测量、绘图。在这3年里,他把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及着名画家唐云所藏的500多把历代经典壶逐一测绘,通过注水确定容量,再从功能、水流情况、结构处理、铭文、底款等各方面进行研究,总结规律。

最初,张守智这样做完全是为完成学院布置的课题,而非出于自己的喜欢。通过3年的测绘,枯燥的绘图变得有趣起来,他渐渐发现了传统紫砂的精华,当他从历史上这500余把壶当中总结出了形体、线条、空间和实体关系的设计规律,并找出一些美的共性规律时,他对紫砂造型的设计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再给产地举办培训班,张守智就结合自己对历史器型的认识给学员讲解造型中的奥妙,并结合这样的规律把握传统经典器型的神韵所在。而通过对紫砂的研究,张守智终于理解了祝大年老师所说的“美食美器”的精髓,并将这些收获运用在陶瓷设计制作中。

张守智以日用陶瓷设计制作扬名海内外,他自己则更愿意讲述他与紫砂之间的因缘际会,紫砂,对于他的艺术生涯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情结的起点,也是他在陶瓷设计制作领域频频出彩之际为自己带来不息灵感的他山之石。

无论是紫砂还是陶瓷,张守智的作品带有鲜明独特的风格。他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作品率真高雅,灵犀独慧。在他参与的一系列与中国重大国家级节庆和重大外交场合相关的日用陶瓷设计中,人们一眼就可以认出这是典型的“张守智风格”。在人民大会堂多功能厅,在钓鱼台国宾馆,在中南海紫光阁,在见证着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北京饭店的历史陈列中,在北京懋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美瓷汇”,都可以看到张守智的作品,无论是中华龙的昂扬造型还是师承古典的青花斗彩或者粉彩套件,都融汇着他一生致力于陶瓷艺术发展与创新的不懈追求。

2013年,年届81岁的张守智与着名画家常书鸿的女儿、艺术家常沙娜合作推出了《敦煌》系列陶瓷餐具,这是一次完美的合作。常沙娜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发掘和整理,被誉为“敦煌女儿”,张守智将常沙娜的作品装点成精美的陶瓷餐具,大气灵动,颇具收藏价值,成为懋隆“美瓷汇”展品中独具风采的精品。

在“美瓷汇”中,像《敦煌》这样的精品比比皆是。张守智的兄长张守义是中国着名的装帧设计大师,已然作古。他生前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包括卢梭的《忏悔录》、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在内的许多世界名着设计了剪影风格的封面,至今仍为后人所学习借鉴。在“美瓷汇”的展品中,就有张守智以兄长的作品为图案设计制作的杯盘,作为亲兄弟的装帧大师和陶瓷设计大师的手足之情在作品中得以永存。

“美瓷汇”中展出的张守智的作品,每一件都别具收藏价值,然而,张守智对陶瓷艺术品的收藏有着独到的理解,“我们一个陶瓷杯子卖两元,欧洲一个陶瓷杯子卖四五百,为什么?”在张守智看来,这是迫切要改变的。虽然中国发明了陶瓷,然而在陶瓷漫长的发展史中,中国只是陶瓷的量产大国,生产和出口陶瓷制品的附加值很少,只有坚持走自主创新品牌的路子,中国的陶瓷业才能获得新生。“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是为什么?”张守智说,“我以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更精致、更有文化意味。能让陶瓷诞生国度中的普通人用上最精美的陶瓷日用品,就是设计师在为人民服务。”在张守智看来,一件陶瓷艺术品的诞生并不是为收藏,而是为生活。生活更美好、更方便,即使是一只小小的餐具,也要能给用它的人带来幸福感,这才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品的价值所在。

带着这张毛主席手绘的图纸深入景德镇,完成了设计和改造。

81岁的张守智是一位有趣的老人,讲到这里,他随性地在笔记本上画下一只“中山筒”饮杯图样。他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和初期,这是茶杯的基本形状,其间出现过盖子上带蜜桃装饰和环状把手的莲子杯,莲子杯的杯耳形状精美却工艺复杂。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张图纸,是毛泽东亲手绘制的茶杯图样。“毛主席提出的意见是,莲子杯虽然美丽精致,但是清洗起来非常不方便,无形中增加了服务员的工作难度,建议能化繁为简,让茶杯既好看又实用。”张守智在纸上画下了这张深植于他记忆中的图样,“这就是到现在还广为使用的会议用茶杯,杯型简洁,杯耳空间很大,便于抓握,杯盖上的桃子变成了圆形球状。杯子的容量也足够大,不必在会议中间劳动服务员不断加水。”虽然历经几十年,这仍是最多见的、中国特色的茶杯,到现在,尽管其图案已经极为丰富,但在中国各级政府和领导人的会议桌上,出现最多的茶杯仍然是这一种。当年,张守智带着这张毛主席手绘的图纸深入景德镇,在那里完成了其设计和改造,至今,景德镇人仍亲切地称之为“胜利杯”。

“胜利杯”的故事长久地影响着张守智的日用陶瓷设计理念,中国特色的精美、实用成为他一生坚持的设计理念之一。而“胜利杯”的故事同时也让他深刻地理解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精髓。正因为如此,张守智在他的艺术道路上一直致力于发现新的、更加具有实用性的材料和工艺,包括他现在致力于发展的高石英瓷产品的使用和推广,他的理想是提高中国陶瓷特别是生活用瓷产品的文化含量,降低生产成本,让这个古老的瓷器之国的人们能用上自己心仪的产品,“从餐桌上提高生活质量,让生活更美好、更有文化意味”。

分享到:
上一篇:紫砂名家吴云根   下一篇:拥有600多只不同茶壶的李兰银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更多>>热门分类

绿茶
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蒙顶茶|六安瓜片|信阳毛尖
白茶
贡眉|白牡丹茶|白豪银针
青茶
铁观音|武夷岩茶|大红袍
黄茶
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皖西黄大茶
黑茶
普洱茶|六堡散茶|安化黑茶
红茶
祁门工夫|滇红工夫|川红工夫

更多>>精彩推荐

更多>>茶学文化

更多>>茶疗养生

网站首页 | 茶叶资讯 | 茶叶展会 | 茶市行情 | 茶学文化 | 茶叶分类 | 茶叶知识 | 中华名茶 | 茶叶产品 | 茶疗养生 | 茶具茶机